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治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塑造治国理政的东方治理模式意义重大。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秉承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主张为政以德,正己正人,德主刑辅,不仅注重提高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而且强调要把德政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为政以德,众星共之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并发扬了上古圣贤的治国智慧。《论语·为政》开篇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星象来比喻“德”,以北辰星比喻有德之君,以众星比喻民众。何以众星能够围绕在北辰星周围拱而卫之呢?秘密就在于处在中心位置的北辰星(为政者)有德,而且施政以德。 朱熹对“为政以德”的解释别出心裁:“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政”与“德”是内外合一的关系,“政”意在摒弃不德之行为以正己正人,“德”则重在强调恪守内在道德本心,故“得于心而不失”。不失什么?不失根本。所谓“根本”即《大学》中所强调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立起来,一切都能正。故此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为政以德,从根本上说就是行仁爱之政,包含修己和安人两个方面,前者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后者是推己及人,将仁爱之心推广为仁爱之政。子路向孔子问何为君子,孔子回答了三点,分别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做到这三点几乎就接近于尧舜之政了。为政以德,就是修身行仁在领域的扩展和应用,“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使百姓安居乐业。 政者正也,待化以成 为政者既然居于中心位置,就应充当表率,率先垂范。孔子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为政者是百姓的标杆和模范,如《大学》所言:“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执政者作出示范,成为榜样,臣民百姓效法学习,形成一种上行下效、无为而治的模式。 为政以德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教化模式。为政者修德为政,百姓受到教化而拥护。孔子曰:“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孔子认为,为政就像蒲苇一样,要得到滋养化育,才能成长,所以人的因素特别重要。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自身对下属和百姓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季康子向孔子问政的时候,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不正,难以正人,所以作为从政者,首先要正己,君王修身立德不仅可以聚集人才,还可以起到上行下效的功效,引导下属及百姓端正自身。 孔子强调正己,说明其治国理论不再把民众当作被管理对象而采取自上而下的控制方式,而是在个体的道德修养之上实现为政者和百姓的同向提升,这里孔子将“德”完全注入“政”中,从“加诸他人”的为政方式过渡到“反求诸己”的修身之道,进而“施于有政”,这是孔子伦理学说的一大特征。 德主刑辅,齐之以礼 在施政过程中,除了正向的引领示范教化,还不可避免地面临反向的刑罚惩戒,这就要处理德治与刑罚的关系。 孔子认为德治教化比刑罚有更大的优越性,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严酷的刑罚进行施政,民众只能因为畏惧而不做坏事;如果以德治礼乐进行教化,不仅使民众有荣辱观念,还能使他们主动追求德行礼仪。孔子认为,在德、礼、政、刑四者之中,德是最优方案,刑罚是最下乘的治理方案,刑罚只有针对难以教化的顽固恶徒才实行。 与刑罚相比,孔子更看重正向的德礼教化作用,好的教化能够减少刑罚的发生,“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在孔子看来,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宽猛相济,“德”和“刑”都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德”是本,“刑”是末,要做到“刑政不缓,德教不倦”。 德政观的时代意义 孔子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的思想对于现今完善治理结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治国理政坚持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片面依靠法治或者德治都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彼此的最大效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与前提,也是德政的基石与保障。但“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知法犯法、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现象的存在说明仅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执法者和被执法对象都是人,人是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道德修养高低关系着司法能否公正公平。“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德政就是通过道德教化来提升为政者和公民的道德修养,做到防患于未然。 识人用人坚持政德与政才相结合。治国就是治吏,“官”为民之表率,“官德”决定着民风。为政者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公德和私德构成政德的三个层次,即理想信念、岗位角色和个人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为政者道德建设由大到小、由外及内的新要求,在传统德政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政德规范体系。选拔人才,既要看能力才干,更要看政德表现。为政者的道德行为应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如果各级官员都能发挥道德表率的作用,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官德失守,必然引发社会风尚的败坏。 惩治坚持政德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惩治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战略目标,一是制度监督约束,二是思想自觉。孔子德政观要求正己克己,“为仁由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通过自律、自警、自重、自省的方式修养君子人格,“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省察克治”,不仅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要反省自己的动机。将儒家“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紧密联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王朝无不是践行了孔子的德政思想,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以德治国而实现大治的典范。从政者要以德驭政,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切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作者:韩涛,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